
中国自古强调为政以德。“德者,本也”。德为立身之本,更是为政之本。《大学》中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立德、立身行道,这是从政之本、治国之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一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常抓不懈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德行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数次强调“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他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对领导干部的政德修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群书治要》乃贞观年初唐太宗为“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命魏征、虞世南等社稷之臣辑录前人著述所成的一部匡政巨著。魏征等人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博采经、史、子典籍66种,以“务乎政术”“本乎治要”为原则,删其繁芜,择取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群书治要》可称为大唐“贞观之治”的施政指南。魏征所作序中称其“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习仲勋同志生前曾为《群书治要考译》一书题词:“古镜今鉴”,其意正是指古代的治国经验能为当今借鉴。
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近年来专心致力于《群书治要》的研究及弘扬,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反响,《政德》一书便是刘教授精研《群书治要》的又一力作。在《政德》一书中,刘教授引经据典,将《群书治要》中蕴含的古代治国理政的智慧、经验、效果等,用生动平实的话语加以阐释,把儒家“修齐治平”的纲领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政德要求相结合,使《群书治要》中的政治智慧融入当代政德建设。
《政德》一书紧密围绕“修身为本、为政以德”这一主旨,提出孝悌修身为严私德之本;进而移孝作忠,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真正落实守公德;立身行道,坚守信念和使命为真正的明大德。“严私德”部分,着重讲解了与修身有关的内容:如戒贪惩忿、欲不可纵、好名害己、为人当孝悌忠厚,善齐其家等;“守公德”部分,刘余莉教授提出,在处理政务时当注重道德教化、德主刑辅,富民安众,领导干部当忧道不忧贫、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等;“明大德”部分,主张领导干部当立身行道,明大是大非、心怀天下、爱民为民、尽心为公……以上简单举例,远不能涵盖书中各部分所包含的内容和蕴含的深意。
《政德》一书实为当今领导干部学习古代治国理政智慧、提升政德修养的不可不读之书。本书不同于一般说理讲论的学术研究,而是一种类似“讲故事”风格的叙事说情,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轻松的故事情节之中,经史合参,且浑然一体,独成风格。静心阅读此书可以发现,每个简明的标题下包含的内容都很丰富,选取的典故也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不同的读者定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体悟和感受。建议读者朋友们阅读时细细体会,若以为标题过简而不加详读,则错失珍宝,如至宝山而不入矣。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学习时报所有。未经中央党校报刊社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如需使用请点击后方“获取授权”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