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局   当代世界   学术人生   社会治理   领导论苑   党史党建   市场经济   军事国防   党校教学   中外历史   民主法治   思想理论   文化教育   学员论坛   调查研究   读书治学   党校新闻   科技前沿   党校科研   文史参阅   学习文苑  
  首页 > 中外历史 > 史镜
三国争霸因何归晋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陈忠海    2018-05-02 07:41:12

  东汉末年出现了群雄割据争霸的局面,经过多年征战,天下逐渐分裂为魏、蜀、吴三个政权,但出人意料的是,最终实现统一的却是晋朝,司马懿父子是凭借什么做到了这一点呢?

  分久必合的内在基因

  中国古代是一个传统的农耕国家,由于幅员辽阔,地域特点和气候具有多样性,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经济特色和物产,各地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内在需求度很高,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大一统”的国家观念,认为天下是一个不容分割的整体。孔子亲自编订的《诗经》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孟子强调天下“定于一”,荀子提出“四海之内若一家”,这些思想都强调了统一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们还发现,统一的中原王朝可以最大化节约行政成本,也可以最有效地保持社会稳定,所以一直为建立统一的王朝而努力。孔子等先秦思想家们提出“大一统”观念的时候,中国正陷入事实上的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长达500多年的诸侯争霸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战争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战国后期的李斯提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努力进行兼并战争,秦国最终统一了中国。

  由于分裂的时间太久,需要做的事情太多,而秦朝的国祚又太短,所以秦国只完成了“大统一”,而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汉朝取代秦朝,首先从思想上对“大一统”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再造和提升,董仲舒提出“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强调“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整套严密的政治结构,将整个天下统一在这套体系中。

  汉朝以后,儒家思想由一种学派成为治国思想的核心,两汉400多年里一直持续不断地实施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经学教育,“大一统”观念在此过程中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但是,东汉末年宦官、外戚轮番掌权,政治黑暗,酿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导致群雄争霸,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以禅让的方式建立曹魏政权,东汉终结,但此时国家并未统一,刘备、孙权不久后也分别建立了各自的政权,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大一统”的实践遭遇挫折。

  然而,无论曹魏还是蜀汉、孙吴,他们都认为自己才是“正统”,他们承认分裂的现实,但不接受分裂的结果,所以都在为再次统一天下而不懈努力。从曹操到曹叡,曹魏祖孙三代一次次南征北讨,目的都是为了统一。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但他强调不是再造一个新王朝,而是刘汉王朝的延续,强调“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在国力相对弱小的情况下,诸葛亮和姜维先后10余次北伐。孙权也深感“九州幅裂,普天无统,民神痛怨,靡所戾止”的局面,不断寻找机会主动出击,最终的目标也是实现统一。

  曹魏错失统一机遇

  在三国这个分裂的时期,统一反而成为时代的强音,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谁能把握历史潮流,谁就是最终的胜出者,在这方面曹魏无疑有着最大的优势。

  如果以孙权称帝时的229年为时间点观察天下格局,在地图上所呈现的魏、蜀、吴3个政权的疆域面积或许相差不算太大,曹魏占据着北方,长江以南及广大西南地区是孙吴和蜀汉的地盘,但从经济总量、人口、军队数量等主要指标看,三方的差距其实非常明显。按照东汉末年的行政区划,全国共13个州,孙吴占据的主要是扬州、荆州各一部以及交州,蜀汉则基本局限于益州。简单计算的话,13个州中曹魏实际掌握着将近10个州,孙吴和蜀汉相加仅有3个州多一点。这种综合实力的比较从人口统计情况也可以看出来,蜀汉和孙吴亡国时人口分别为108万和240万,而同时期曹魏的人口为537万,天下总体是“一强对二弱”的格局,但强者很强,弱者比一般人印象中的还要弱一些。

  但曹魏未能完成统一大业,有人归其原因于赤壁之战,认为这场战役中所出现的偶然性导致了天下的三分,这其实夸大了赤壁之战的影响,赤壁之战的直接后果仅是“三分荆州”而已,曹魏的实力并没有受到重创,无论曹操还是他的继任者,都有机会再次发动统一之战,而曹魏最终没有实现统一。

  曹操自起兵以来,一生打了30多年的仗,几乎年年都在打,也打过许多漂亮的胜仗,如官渡之战、北征乌桓之战和潼关之战等,但始终没能跨过长江,这里有孙刘联盟的作用,也有曹操在战术上的失误,比如没有建设一支强大的水军,而曹操又喜欢亲自带兵征战,重要战役总是亲力亲为,手下缺乏周瑜、陆逊那样的“元帅级”人物,吴蜀抓住了这一弱点,通过协同作战,总是从不同方向同时发起进攻,令曹魏左右不能兼顾,比如曹操征汉中期间合肥方向就因此出现了严重险情。

  三国归晋的历史意义

  三国后期,吴蜀两国经过长期战争消耗,国力下降很快,曹魏在北方大范围屯田,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实现统一的条件更充分了,但曹魏依然没能完成统一。

  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虽然没有曹操那样的雄才大略,但也不算昏庸无能,他们都有一定的政治抱负,在完成统一天下的事业中也做了许多努力,他们在位期间,曹魏在三国中的相对优势没有减弱。诸葛亮当年在隆中对策中将“会当有变时”作为北伐胜利的前提条件之一,但曹丕和曹叡都没有给对手这样的机会,这也是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魏明帝景初三年(239年)曹叡驾崩,年仅8岁的养子曹芳即位,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这项托孤安排首先就有问题,要么托付给一位重臣,如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要么托付给几位大臣集体辅政,如曹丕托孤于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曹叡将后事托付给曹爽、司马懿二人,又不分主次,甚至让他们“各统兵三千人,共执朝政,更直殿中”,这为二人矛盾爆发埋下了隐患。

  曹爽是个“德薄位尊”的人,能力平平,仅因为宗室的身份而骤然掌握大权,为防范司马懿,曹爽身边聚集了一帮亲信党羽,在他们的怂恿下,曹爽“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将司马懿逐渐架空。以为大权已经稳固,曹爽和同党们于是奢华享乐,大量占有官田为私有,窃取官物,向州郡求索财物,曹爽本人“饮食车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还让何晏等人主持官员选拔,何晏“依势用事,附会者升进,违忤者罢退,内外望风,莫敢忤旨”,卢毓、傅嘏等一批正直官员都因为小事而被免官,令曹魏大失官心和民心。

  司马懿受排挤后一直隐忍不发,目的是让曹爽一伙的行径充分暴露,同时在等待机会。嘉平元年(249年)正月,司马懿父子借少帝曹芳和曹爽拜谒高平陵之机一举发动政变,消灭了曹爽一党,掌握了实权。此前所有大权几乎尽在曹爽等人掌握中,司马懿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是得到了蒋济、高柔、王观等一批曹魏老臣的支持,他们对曹爽等人早有不满,都直接参与了司马懿发动的政变。

  政变时,许多官员发现城里有异动,预感到发生了大事,也都猜出了大概,但绝大多数人都闭门不出,静观其变,这反映出官员们希望曹爽等人下台的普遍呼声。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最终按照“汉魏禅代”的模式又搞了一次禅让,曹魏被晋朝取代。

  曹爽等人专权期间,曹魏内部失和,政治混乱,国力不断下降,其间也曾出兵伐蜀,但一场大雨就让其不了了之,反映出曹魏军队战斗力的衰减。虽然“一强对二弱”的总体格局未变,但强弱之间的差距如果逐渐减小的话,就会达到一种“恐怖平衡”,意味着谁都无法消灭对方,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三国分裂的局面可能不止数十年而会更长,也许会提前出现南北朝那样的大分裂时期。

  后赵皇帝石勒评介司马懿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这个评价非常不公平。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无论其出于怎样的动机,从结果看其实产生了为北方政权“止损”的作用,制止了“恐怖平衡”的出现,最终使国家很快实现了统一,这才是三国归晋的历史意义所在。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学习时报所有。未经中央党校报刊社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如需使用请点击后方“获取授权”按钮!
 
  精华推荐
着力推动市场监管改革创新 着力推动市场监管改革创新
毛泽东眼中的马克思 毛泽东眼中的马克思
深入探析新时代大国使命与担当 深入探析新时代大国使命与担当
《学懂弄通基本理论》 出版发行 《学懂弄通基本理论》 出版发行
网络强国时代领导干部要注重提高四种能力 网络强国时代领导干部要注重提高四种能力
  新闻点击排行
  • 习近平: 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 陈希:为全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
  • “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 “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
  •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
  • “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
  •   微信扫一扫
    报刊社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央党校报刊社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京ICP备1200211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