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局   当代世界   学术人生   社会治理   领导论苑   党史党建   市场经济   军事国防   党校教学   中外历史   民主法治   思想理论   文化教育   学员论坛   调查研究   读书治学   党校新闻   科技前沿   党校科研   文史参阅   学习文苑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技与社会
以科技创新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陈庆修    2018-07-04 07:31:02

  科技是经济发展之源,也是影响就业的最大变量,无论高质量就业还是充分就业都与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科技创新可明显改善就业质量。科技创新能够显著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劳动报酬、增加休闲时间,有利于改善就业质量。科技创新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劳动要素的流动与再配置,从低生产率和低收入行业向高生产率和高收入行业转移,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转变,不断提升就业质量和层次,促进就业结构优化。就个体而言,则由劳动报酬和职业技能要求低的岗位向劳动报酬和职业技能要求高的岗位流动,就业形态由生存型就业向发展型就业转变。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就业数量不断增长,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力支撑。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改造营销过程,培育新的业态,开辟新的高质量就业岗位。

  人工智能对就业更具有挑战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正引发新一轮技术革命,可能会重构全新的产业生态,对就业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科技创新因素会提高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原有岗位劳动者素质有可能与新岗位技能要求不匹配。机器人替代下来的工人不具备转岗就业的职业素质,会带来结构性失业,对就业的挤出风险不容忽视。目前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科技创新对就业影响的预测,基本上是根据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对现有工作岗位的影响和变化进行评估。从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来看,人工智能应用同时也会创造难以想象的新机会、新职业。要把握发展机遇,以网络化、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制造为抓手,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形成一批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发挥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及其服务业对就业的创造效应。

  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就业的程度及质量,通常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变动趋势是政府部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劳动力需求取决于经济发展速度特别是经济结构的演变进度。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会促成深刻的技术变革,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伴随着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的紧密结合,会培育出更多的产业部门和新兴生产领域,实现对就业产生再就业效应和远期补偿效应。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经济活力,创造更多优质就业岗位。科技创新与劳动者技能升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激励关系,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适应能力,缓解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就业替代效应,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要完善统计监测分析,强化就业服务和职业指导,提高人才供应和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构建有利于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体系。要处理好近期就业刚性存量与远期优质增量的关系,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差异化的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政策,提升就业质量和数量,使全体劳动者能够共同分享科技创新带来的红利,实现劳动者、科技、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和良性循环。

  总之,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会减少低端就业岗位,增加相对高端的就业岗位,如果处理得当可以从长远发展和宏观层面上平抑负面影响。科技创新势不可挡,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就业的双重影响,积极提升劳动力综合素质,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新业态,以创造平抑破坏,促进形成科技创新和就业增长的双赢格局。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学习时报所有。未经中央党校报刊社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如需使用请点击后方“获取授权”按钮!
 
  精华推荐
习近平会见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 习近平会见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
合格县委书记需具备的素养 合格县委书记需具备的素养
把﹃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统一起来理解 把﹃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统一起来理解
资本市场牵动大国博弈 资本市场牵动大国博弈
恩格斯的治学之道 恩格斯的治学之道
  新闻点击排行
  • 习近平会见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
  •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 陈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两
  • “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 “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
  •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
  • “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
  •   微信扫一扫
    报刊社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央党校报刊社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京ICP备1200211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48号